要求养老院24小时双人值班,合理吗?

发布时间:2025-07-07 12:00   浏览数:26

     众所周知,养老机构里住的大多是行动不太方便、身体机能衰退的老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消防安全对养老机构来说,那真的是重中之重。为了保障老人的安全,2023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就明确要求,设有消防控制室的养老机构得实行24小时双人值班制度,而且值班人员必须得持有消防设施操作员职业资格证书。这规定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就是为了能随时监控消防设施,一旦有火灾隐患,能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最大程度保障老人和养老机构的安全。

但是,在现实中,有多少养老机构能达到这个标准呢?据我所知,能实现24小时双人值班,且均持证上岗的养老机构,少之又少。毋庸讳言,当迎接检查时,很多养老机构是“达标”的,而这个“达标”也仅限于检查那天,检查者和被检查者往往心知肚明,却都不捅破那层窗户纸。因为大家都知道,真要严格落实这个要求,很难。

您的养老院是24小时双人值班了吗? 单选
您觉得养老院要必要实行24小时双人值班制度吗? 单选

01 为啥难?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工成本大幅增加。要知道,聘请4个持有消防设施操作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成本可不低。就说工资,这些有专业证书的人员,工资肯定比普通员工要高一些。再加上可能还有福利、保险之类的支出,这对很多养老机构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像一些民办的小型养老机构,本身收费就不高,利润空间很有限,要拿出这么多钱来请4个专业人员24小时值班,实在是有些吃力。一些小型养老机构往往也就收住几十位老人,收费也只是勉强维持运营。要是按照规定请4个有证的人员值班,每个月光这一项支出就得增加两万多块,小型机构根本承担不起。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专业人员不好找。全国持证消防设施操作员仅21.7万人,而养老机构需求缺口超50万。证书培训周期长达3-6个月,培训费约3000-8000元/人,偏远地区根本招不到人。现在市场上,持有消防设施操作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本身就不是特别多,而这些人就业的选择也比较广,不一定会选择去养老机构工作。养老机构相对来说,工作环境可能没有那么好,工作内容也比较单一、枯燥,对一些年轻人来说,吸引力不大。就算养老机构愿意出高价聘请,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人。这就导致很多养老机构就算想落实政策,也有心无力。

02 港澳台地区怎么做的?

台湾地区的模式可总结为“柔性监管与全民皆兵”。

台湾地区的养老机构在消防安全管理上,强调的是社区的参与和互助。他们会组织社区内的志愿者,对养老机构进行定期的消防安全检查和宣传。

同时,养老机构也会和周边的医疗机构、消防部门等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一个消防安全网络。台湾养老机构普遍安装无线烟感报警系统,每个房间配备独立探测器,一旦触发立即联动消防部门。这种"人防+技防"模式,既能保障养老机构安全,又能大幅降低人力成本。

在人员配备方面,台湾的养老机构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合理安排值班人员。他们采用交叉培训制度,做到人人都是消防员。台湾地区《老人福利机构设立标准》规定,所有员工必须通过初级消防培训。这种全员参与的"细胞式管理",让消防责任渗透到每个岗位。

另外,台湾地区实施分级管理制度,因地制宜控风险。例如,微型机构(≤30床)允许护理员兼职值班,但需每季度参加消防复训;中小型机构可与邻近消防队签订托管协议,夜间由专业队伍远程监控;大型机构强制设置消防控制室,实行24小时双人值守

香港地区对养老机构的消防安全管理也非常严格,但和内地有所不同,在消防管理上采取“市场化运作与风险兜底”的模式。

香港《安老院舍规例》要求机构必须购买公共责任险,覆盖火灾等意外事故。另外,政府通过招标引入消防服务公司,为中小机构提供监控外包服务。沙田区某养老院监控室里,3名持证员同时监管5家机构。突发火警时,他们10分钟内就能联动消防队,这种模式使机构消防投入减少60%。香港消防处推出"银发卫士"计划,即免费为机构安装智能喷淋装置,每月远程检测烟感设备,每季度上门保养消防设施,参与机构需支付年费约2万港元,相当于自建团队的1/3成本。

澳门地区实行政企联动与资源共享,极大降低养老机构运营成本。

澳门社会工作局推行"平安养老计划",每3家养老院配备1名政府派驻消防员,这些消防员兼具监管与培训双重职责,工资由政府全额承担。开展区域资源共享,打破机构壁垒,比如每季度组织跨机构演练,模拟养老院与医院联动疏散;集中采购高端设备(如热成像仪),按需调配使用;消防员每年到养老院轮岗3个月,深入了解需求

另外,积极组织老人参与共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预防。澳门养老机构推行"防火大使"计划,招募低龄健康老人担任安全监督员,定期组织防灾工作坊,教授使用灭火毯等工具;建立"隐患随手拍"微信群,鼓励老人上报风险

03 我们有啥好办法?

从港澳台地区的做法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一是加强智能化消防设施的应用。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很多智能化的消防设施可以大大提高火灾防控能力。比如说,安装智能火灾报警系统,它可以实时监测室内的烟雾、温度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就会立即报警,并且可以通过手机APP等方式通知相关人员。这样,就算值班人员少一些,也能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再比如说,安装自动灭火系统,一旦发生火灾,系统可以自动启动灭火,减少火灾损失。这些智能化设施虽然前期投入可能比较大,但从长远来看,可以减少人员成本,提高安全性。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一些免费或低成本的消防设施操作员培训课程,专门针对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又能降低养老机构的培训成本。另外,可以考虑区域资源共享。比如在同一个区域内,几家养老机构可以联合起来,共享消防设施操作员。比如白天各机构自己安排值班,晚上由一名持证人员轮流值班,这样也能节省不少人力成本。

三是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可以以社区或者街道为单位,建立养老机构消防安全区域联动机制。把区域内的养老机构联合起来,共同聘请专业的消防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和指导。同时,建立应急救援联动机制,一旦某个养老机构发生火灾,周边的养老机构和相关部门可以迅速响应,提供支援。这样,既可以降低每个养老机构的成本,又能提高整体的消防安全保障能力。

四是政府可以出台一些补贴政策。对于那些积极落实消防安全要求的养老机构,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或税收优惠。比如,对购买智能化消防设备的养老机构,给予一定比例的设备购置费用补贴;或者对那些安排持证人员值班的养老机构,给予一定的运营补贴。这样既能鼓励养老机构落实政策,又能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总的来说,《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要求24小时双人值班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际执行中确实面临一些困难。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这个政策,而是要通过一些灵活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加大培训力度、推广智能化消防设施、出台政府补贴政策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保障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的同时,又不给养老机构带来过重的负担。

(来源:新华养老週刊)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2021234594号

版权所属:中国社区发展协会